这样的话,宋钦宗半个多月来,从众臣口中,已经听的耳朵甚至生出了茧子。
而白时中最后的总结,又击在了宋钦宗的心上。
于国策而言,李刚备战随时准备与金国硬刚的观点,与宋钦宗宋金和平,安享太平的理念违背。
于兵权而言,李刚的兵权太大了,虽然他现在根基还不深,可如果再过五年,军中都是李刚亲信,那宋钦宗估计自己就要睡不着觉了。
当晚,宋钦宗找来了李邦彦。
"李刚确实不像话,可是他是功臣,如果把他贬出京,让朝臣,让天下百姓怎么看朕?"宋钦宗抱怨着说道。
李邦彦眼珠子一转,便计上心来,
"陛下,陛下圣明,办事宽厚仁德,这是朝臣们都能看到的!
既然李大人一心扑在军事上,如今,河北东路经过金人涂炭,各州府都非常混乱,军备松弛,而河北东路又是防备金人的第一道防线,至关重要。
陛下可以任命一位非常有分量的大臣去河北做宣抚使,整肃河北,收揽民心。我看,李刚李大人就非常合适!"李邦彦说道。
"没错,李刚去做宣抚使,确实非常合适。"宋钦宗欣慰的说道。
第二天,几名传旨太监带着一封圣旨来到了枢密院。
李刚听着圣旨,目瞪口呆,他下意识的领旨谢恩。
"公公,我跟你一同进宫吧,如今汴京百废待兴,离不开我!我还是进宫请陛下收回成命吧。"李刚说道。
"李大人,陛下还有口谕,河北东路混乱,急需重臣前去,酌李大人今天必须出发,相关文书物件,一路用度,护送的一百兵马已经全部准备妥当!
请李大人即刻启程吧!"宣旨太监说道。
"不行。我要见陛下!"
"李大人,您是要抗旨吗?陛下不会见你,如果你还是大宋臣子,就要以国事为重!领旨谢恩,收拾东西启程吧!"太监说道。
李刚眼见事不可为,无奈交割印信,孑然一身踏上了北上的马车,
直到离开汴京几十里,李刚都没有回过神来,怎么好端端的让自己去河北东路做宣抚使?
李刚走后不出三天,他招募的两万青壮,虽然已经登记造册,成了在籍士兵,依然被除了兵籍,全部强制解散离开了军营。
而已经安排好,准备前去黄河渡口建造营寨的工匠、民夫,全部被要求返回原地,停止征召。
已经出发准备去黄河两岸驻扎的兵马,也全部被快马追回,开始向着原籍州府返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