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6章惊天妙手
这一次看奏折,在夏守忠眼中,似是有史以来最漫长的一次。
那不堪入目的词句,夏守忠都不忍细看,不禁紧闭了双眼,避退一旁。
心里更是盘算着,究竟要不要为岳凌找补些,如何迎接隆祐帝即将到来的盛怒。
“岳公爷,你这回京之后也忒疏忽大意了些,这等淫词滥句,是让咱家也不好开口啊。”
眉头紧皱,夏守忠真是不想面对这一切。
可过了半晌,夏守忠所预想的几种情况都没有上演,反而再睁开眼时,却见到隆祐帝深思着,还不禁微微颔首,更是让他大吃一惊。
“这是怎么回事”
“岳公爷的奏折竟有如此魔力,让从不沉浸女色的陛下,都看得有滋有味。不愧是闻名遐迩的定国公,专精此道多年,出手便是这般惊世骇俗。”
夏守忠还来不及叹服,又听隆祐帝频频点头,自言自语道:“这其中环环相扣,精巧非常,不愧为岳凌的手笔,竟在这得小事上有如此巧思,既然如此,朕也可以放心大胆的将事情交由他来做了。”
没想到,隆祐帝竟对这不堪入目的奏折有这么高的评价,夏守忠错愕之际,也更想不出缘由了。
“不就是些闺房之事吗怎就这般玄而又玄了,陛下这……”
还不等他说什么,隆祐帝就主动发问道:“你也来看看,瞧一瞧岳凌这妙手,任谁看后,都能知晓其中妙处。”
夏守忠讪讪一笑,恭敬接过了奏疏,为难道:“陛下,奴婢自幼净身入宫,恐怕领悟不到其中妙处呀”
“嗯”
隆祐帝回过头来,疑惑道:“你这是什么话朕让你看,你且先看便是。”
夏守忠身子一颤,未成想他才是惹得隆祐帝不悦的那个,赶紧通读起来,连连致歉,“陛下息怒,陛下息怒,奴婢这便参悟。”
眼下,夏守忠真是有苦说不出。
身为一个太监,如何参详出这闺房之乐的妙处来
夏守忠一面看着,隆祐帝还一面解说,“朕向岳凌委以重任,新设度政大臣一职,开天辟地,未有旧制。”
“虽说在朝堂上,百官给了朕几分颜面,未对这官位做太多争辩,但之后肯定少不了弹劾之声,不符祖制便是一条金字招牌,连朕也不能说他们错。”
“由此可见,岳凌上任的动向,京城里定会有千百双眼睛来盯着,但凡出现一点差错,都会将其疏漏百倍千倍来宣扬。”
“在此等束手束脚的情况下,岳凌却是另辟奇径,提出这看似罔顾礼法的生意来。”
吹了吹热茶,隆祐帝再道出他眼里的症结所在,“岳凌这一手,便能将百官的注意力从官职的不合理之处,转为他政法上的不尊礼数,抨击他这门未有私德的生意。”
“但其实,这比官制的不合理更容易开脱,只要这门生意有了效果,不就证明岳凌的正当性”
“岳凌这是看似卖所有人一个破绽,但实际做足了反攻的准备。此乃兵法之道,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,示敌以弱而乘之以强,当岳凌将这成效丢出来以后,便无人可再质疑他了。”
“所以朕也要努力帮他促成这门生意。”
夏守忠如梦初醒,“竟是这么回事”
隆祐帝皱眉,偏头看过去,质问道:“不然,你以为是怎么回事”
夏守忠连连摇头,“奴婢愚钝,奴婢愚钝。”
隆祐帝收回了目光,又思忖着道:“只是岳凌这等营生还不够稀缺,此物又只是图一个新鲜,当在风头正盛的时候,狠狠敲上一笔。”
“之后,京城里的小作坊定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仿制,即便打不过岳凌的这个效果,但有个七八分相像,也足以分得杯羹,除非岳凌能够一直推陈出新,这就就有些难为岳凌了。”
“人的精力有限,岳凌要操持的事还不少,实在分身乏术,不管后事如何,这个开门红,还得由朕来帮一帮。”
再看了看岳凌在奏折中所附的设计图,隆祐帝也发觉这等衣物所用布料甚少,便问夏守忠道:“对了,宫里裁剪衣物剩下的那些碎布,都做什么用了”
“回陛下,旧时宫中裁剪衣裳所剩碎布多是让皇后娘娘取走,在破损衣物里面缝作了内衬,又或者作些女红小物件所用。”
“不过,先皇以来内宫人数庞杂,沉积了不少零碎布料,都封在了内务府的府库,皇后娘娘取走的也只不过九牛一毛。”
隆祐帝满意的点了点头,“这些废料本就派不上太大的用处,正好用作了岳凌的这门生意。”
“御用布料,内务府精细做工,想必能将此物的价格再炒上一个台阶。待聚财于权贵之后,乡间仿工,虽然朕赚不得银子,但此物调和夫妻房事的目的,也达到了。”
“对了。”隆祐帝话锋一转,又道:“贤德妃回府省亲的日子,可是定下好了”
夏守忠颔首,“定在了下个月十五。”
隆祐帝眼神微眯,道:“这门生意也给了朕一个好由头,让岳凌尽快推行下去吧,内务府要多多协助。”
“是……”
……
定国公府,
一大清早,妙玉如常早起梳洗,坐于师傅的病榻前,服侍用药。
见妙玉气色红润,眉间染喜,其师傅便心有腹诽。
“这回你就高兴了不过是住在了府里,便将你得意成了这个模样。”
妙玉螓首微垂,将药羹碗勺都收进了托盘里,低声道:“师傅说的什么,我听不明白。”
“师傅还是先好生修养吧。从荣国府到这定国公府里,周遭更为静谧,也适合师傅修养。”
妙玉好似在说:我住在我中意的男人,全都是为了师傅您的病症,并非出于我的私心。
如此这般,怎叫其师傅能顺心。
“不成器的东西,又要去哪”
妙玉眨了眨眼道:“已是这个时辰了,该去佛堂诵经了,这不是师傅一直以来教我的”
女尼翻了个白眼,不再与妙玉做口舌之争,翻过身去,阖目休息了。
妙玉暗暗轻笑,便盈盈出了门。
可当她换了一身海青衣,正来到佛堂欲要唱经时,却见大堂外人头攒动,哄哄嚷嚷挤满了人。
偏这些人她都熟悉的很,是各房里的姑娘丫鬟齐到,甚至连小戏班的十二个姑娘都站在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