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9章 有线电话(2 / 2)

振膜的振动又会带动碳粒振动,碳粒的挤压和蓬松间,就影响了电阻发生变化。

碳粒盒作为电阻的开创发明,做到了将声音转为电信号的能力,又实现了足够的小型化。

小到话筒和听筒可以一只手拿起贴在嘴边和耳边。

而新式电话的听筒则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革,还是利用电信号通过电磁铁时会产生变化的磁场,进而带动膜片发出与对方说话声音相同频率的振动,最终模拟出人说话的声音。

不过因为毕竟是振动模拟出来的,不是真正的以人的声带发出的声音,所以听起来会那么一些失真。

在已知原理的情况下,有线电话技术的关键就在这个膜片。

早期的有线电话话筒膜片较多采用薄金属片,如铝、铜等金属材质,利用其良好的弹性和导电性,在声音振动下能产生相应的形变,进而带动碳粒电阻变化,实现声电转换。

现代有线电话话筒则更多使用塑料薄膜作为膜片材料,例如聚酯薄膜等。

后世在这条道路上发展了许多年,也更新迭代了许多膜片。

真正要制造出可实际使用的膜片,必然要经历大量的尝试与研究。

不过只是单单有了电话,还无法实现让人人都能够使用电话,并想跟谁打电话就打电话。

因为如果只是用电线将两台电话连接起来,那么这两台电话就只能单线联系,无法与其它电话联系。

早期的应对方法是给每台电话设置一个专属号码,再按区域将电话线集中到话务员那里去。

当用户要打电话时,需拿起电话告知话务员被叫号码或姓名,话务员再把主叫用户的塞绳拉出,插接到要通话的对方塞孔中,并向对方振铃,叫出对方来完成通话。

这种人工转接方式效率低、速度慢,而且劳动强度大。

但随着技术的发展,自动交换机逐渐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,用户可以通过拨号盘发出脉冲信号,自动交换机根据这些信号进行接线,不再完全依赖转接员。

不过在自动交换机普及之前,人工转接是早期电话通信的主要方式。

而要实现自动交换机技术,则已经是需要相当科技基础才能实现的了。】

“这电话貌似可以直接替代电报。

电报比较复杂,涉及信号发送,信号听录,信息翻译,费时费力效率不高,而且培养电报员的成本太高。

而这电话只要研发出来谁人都可以用,也不用学。

我们完全可以跳过生产大量有线电报机和建设有线电报网,直接将资源和精力用到有线电话研发制造上。”

“这个浅显易见的事,我现在担心的倒是那个无线电通讯,可以不用被电线限制住,人在哪里都可以发报,可以接收,这才是最为关键的通信技术。

可是电话所需的自动交换机技术,就已经复杂到天幕直言我们基础不够,只能容后再讲。

那么无线电通讯技术又该多么复杂?将来建立海上霸权和跨大陆扩张,无线电通讯能来得及成为我们的助力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