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王闻言,并没有马上答话,而是俯身往下看去。他的目光依次扫过那分列十几排跪着的俘虏,只见他们的头都被黑布蒙着,根本看不到他们的面容。楚王心中好奇,眉头微皱,冲柳公公问道:“柳元帅,为何这些俘虏都被黑布蒙着头啊?”
柳公公闻言,赶忙回答道:“回大王的话,这些胡人个个面相丑陋,样子如同夜叉,末将恐惊着大王和娘娘,所以末将才命人用黑布把他们的头蒙着,以免冲撞了二位尊驾。”
楚王说道:“还是柳公公考虑事情非常周全。”
这时,新王后忽然将嘴巴凑近楚王耳边,轻声耳语了一番,楚王边听,边点了点头。随后,楚王冲着楼下的柳公公大声喊道:“柳元帅啊,刚才王后娘娘说了,让你把他们头上的黑布取下来,娘娘不怕,娘娘只想看看那些胆敢侵犯楚国的胡人临刑时恐惧的样子,这样她才觉得过瘾。”
柳公公听罢,先是愣了一下,他没想到新王后会有如此要求,但随即反应过来,大声应答道:“是,末将谨遵大王和娘娘旨意。”
说完,他命令手下士兵立即取下俘虏头上的黑布。刀斧手们闻令而动,迅速上前,取下各自面前那些俘虏头上的黑布,露出他们或狰狞或惶恐的面庞。
楚王看了看眼前跪着的俘虏,眉头紧锁,眼中闪过一丝疑惑,忙冲柳公公问道:“柳公公,你不是说这些俘虏都是胡人吗?怎么本王看他们的发式却都是楚国人打扮?他们到底是谁?他们真的是你抓的草原部落的俘虏吗?”
柳公公闻言,忙向前几步,大声回答道:“大王,这些俘虏确实都是胡人,至于他们的发式之所以像楚国人的,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?”
楚王疑惑地问道:“哦,什么原因?柳元帅说来本王与娘娘听听?”
柳元帅说道:“大王和王后娘娘有所不知,那些胡人狡猾至极。他们为了打探我军的动向,所以精彩派出一些探子。当然这些探子不可能再是原来的打扮,他们会特意假扮成我们楚人的样子,只是想让我们分辨不出来,从而让他们得以混水摸鱼。他们以前都是这么做的,而且屡试不爽。”
“然而,他们这次却栽倒在末将的手里,因为末将也向他们派出了许多探子,探明了他们的动向,从而末将在获悉消息后,立即出动人马,将他们一网打尽,一个不漏。只是时间紧急,还来不及更换,所以到现在为止,他们还保留着楚人的发式。”
说着,柳公公用手指了指几个俘虏,说道:“大王和娘娘可以看看这些俘虏的衣着和发式,与楚人几乎没有差别。如果不仔细观察,很难看出破绽。然而他们这些人的伎俩,在末将看来,不过是小意思。”
楚王听罢,不禁点了点头,对柳公公的机警表示由衷地赞赏。
楚王说道:“柳元帅真乃火眼金睛,你之能力,满朝文武,无人能比呀。本王对你寄予厚望,只希望你能够继续率领大军,火速将敌人全部赶出楚国,不知柳元帅可否?”
柳公公闻言,并没有马上答话,而是低头沉思不语。楚王疑惑地看着柳公公,问道:“怎么,柳元帅有难度吗?为了打败敌人,你需要什么,尽可以告诉本王,本王一定尽量满足你。”
柳公公说道:“回大王的话,若说剿灭全部敌人,倒也不是什么难事,只是……?”
柳公公欲言又止,楚王却迫不及待地追问道:“只是什么?”
柳公公叹了口气后,继续说道:“回大王的话,上次小的之所以能成功诛杀左边王和右边王,让敌人一溃千里,关键在于末将手中掌握的兵力雄厚,当时太子手下原班人马,加上各路援军。末将以监军身份,充分使用并调动了这些兵马,才能取得成功。”
“而这次随着太子手下原来的人马投降了天上王,末将手下人马不多,本来毫无胜利的可能,但末将通过智取,加上用谋略,再一次打败了敌人。”
“然而,接下来想要彻底剿灭敌人,末将却感觉有些力不从心。”
新王后这时插话问道:“柳元帅有何困难,可说给大王听听,或许大王能够帮你解决?”
楚王说道:“是啊,柳元帅,刚才娘娘所说极是,你有什么难处,尽管说来本王听听,本王一定会尽力满足你和将士们的需求。”
柳公公说道:“敌人经过这些时的连续挫败,已经变得非常谨慎,龟缩在山里,就是不肯出战,末将想再用智取,就很难了。如果想战胜他们,唯有一个方法,那就是用一支人马围困他们,同时派出第二路人马隔断他们的粮道,接着派出第三路人马阻挡他们的援军,而末将目前手头的兵力实在匮乏显然不够。”
楚王听罢,朗声笑道:“本王已经知晓你的心思,是嫌手头兵力匮乏,难以完成对敌人的大包围战略意图。”
柳公公闻言,急忙躬身施礼,诚惶诚恐地说道:“大王英明,大王所言极是,这正是末将目前的困境所在。”
一旁的新王后插道来:“柳元帅,你已然做得极为出色。你多次打败敌人,已经为大王多次立功。本宫期盼你能够再接再厉,继续为大王建功立业。只是当下要彻底消灭敌人,你还是感觉手头兵力有些捉襟见肘,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大王与本宫皆能体谅你的艰难处境。你且请稍等片刻,本宫愿助你一臂之力。”
新王后说完,便站起身,来到楚王座椅前。突然,她扑通一声跪倒在楚王跟前,磕头道:“大王,臣妾有一事相求,恳请大王能够恩准。”
楚王见状,惊讶地问道:“爱妃,你这是为何?好端端地,怎么突然给本王行礼?快些起来,有话慢慢说。”
说着,楚王伸手要去搀扶起对方,但对方却固执地摇了摇头,坚持跪在地上。新王后继续柔声地说道:“大王,请您允许臣妾把话说完,再起身也不迟。”
楚王见新王后如此坚持,也只好点了点头,语气柔和地说道:“好,爱妃,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给本王听,本王一定答应你就是。”
楚王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新王后的疼爱,只听新王后说道:“臣妾深知大王的不容易。这么大的国家,责任都压在大王您一个人的肩头之上。您心系天下苍生之安危,日夜勤勉,为国事操劳,然而不是所有人都体谅大王之不易。”
“先是太子与老王后因一己之私,触怒了大王,搅得朝堂之上风云变幻。大王将他们发配边境反思,然而他们不念大王之恩,相反心怀怨恨,公然勾结外邦,借兵造反,围困京城,使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,国家陷入动荡。
“幸好天佑大王,天佑楚国,加上大王慧眼识才,任命柳公公出任监军,后来又封为前军元帅。柳元帅不负大王信任,自出兵以来,以其非凡之智勇,力挽狂澜,将谋反的太子和子初捉拿归案,使得朝局得以安定,国家免于一场内部浩劫。”
“然而,太子与子初虽然已经被大王捉拿,可是他们还没有最终伏法,宫廷之外他们的党羽还在积极活动,为他们鸣冤,更可怕的是,只要太子和子初一天没有伏法,他们的党羽就会借着他们的旗号四处蛊惑人心,如今更有甚者,他们竟然公开投敌,勾结敌人与我军对峙,妄图卷土重来,大王危矣,楚国危矣。”
“幸得柳元帅英勇善战,率兵奋勇抵抗,三战三捷,终于打败敌人,将敌人赶到了边境处,解了京城之围,但敌人尚未全退,仍旧在边疆虎视眈眈,伺机而动。”
“如今,臣妾又听闻太子的生母率兵从南方而来,意图为子复仇,不日即将到达京城。楚国局势愈发危急,如同风雨飘摇中的孤舟。当下之计,臣妾认为应当先集中力量,彻底剿灭敌人,稳固边疆防线,确保国家不再受外敌之侵。”
“然后我们再回头对付那老女人,平定内部叛乱,使得国家重归和平安宁。唯有如此,大王也才能够陪着臣妾安享宁静的生活,不再每日为国事忧心忡忡,同时百姓们也能够安居乐业,共享太平盛世。”
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