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6章 副总“教头”(1 / 2)

小伍子出发后有段时间,江河这个正经的“钦差大臣”才秘密动身,奔赴蜀地“微服私访”。

这个时候,小伍子已经成了刘家大院最年轻的庄丁。

小伍子十二岁离家混社会,还在“蜂”、“麻”、“燕”、“雀”混过,化妆成乞丐在大邑街面上乞讨的时候,与刘府管家刘福全“不期而遇”,听了小伍子清唱的一段关于自己身世的“单出头”,刘管家就准备把小伍子收归己用:一个半大小子,管饭就行,这不是一妥妥的免费劳动力吗?

小伍子人小鬼大,三拍两哄,就成了刘管家的“心腹”“嫡系”。

——小伍子本地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,背景清白,最主要的是会来事,端茶送水、伺候个牌局更是“服务贴心”,不但刘管喜欢,就连刘宏彩的太太、姨太太也总是给小伍子安排差事。

要不怎么说,是金子总会发光的。

哪怕放到现在,小伍子除了没有高学历,靠着丰富的社会经验、人情练达,也指定会有出息。

又说跑题了,书归正传。

而江河打入刘家则颇费了些周折。

1934年川军将领刘香推行“攘外必先安内”政策,借“防匪保乡”名义动员地方武装力量。大邑作为川西军事重镇,民间军事训练被纳入“剿共”与地方自保的双重目标体系。

在这里,以乡镇保甲为单位组建“民团”,覆盖安仁、唐场、王泗等主要场镇,每保抽丁20-30人,利用农闲期开展队列操演和土枪射击训练。

这天,江河伴做“路人甲”,看到了刘氏庄院私人武装在土坝上的操演和训练。

那场景差点把江河看乐:因为武器匮乏,除了刘宏彩的亲卫,大多数人使用是竹制长矛替代步枪,传统大刀作为近战武器被普遍使用,此外,还有钉耙、粪叉子等农具。

热兵器除了少量汉阳造,大都是?土制火枪,这玩意儿和“老抬杆”差不多,都是采用黑火药填充的土制单发枪械,射程约50米,打响打不响是一回事,最关键的是有炸膛风险。

仿制红军使用的马尾手榴弹更不是玩意儿:以黑火药填充陶罐,尾部加装麻绳增加投掷距离,哑弹率高达40%。

这种陶罐采用当地红陶土手工塑形,经800c低温烧制形成蜂窝状多孔结构,成型后弹体壁厚控制在0.8-1.2,内腔容积约400l,口部预留直径3装药孔。

选取长度1.2米苎麻绳,经桐油浸泡后编织成三股辫状尾翼,末端系结碎石配重。

尾绳通过陶罐底部预留孔洞穿入,在罐内形成直径5的绳结锚固结构。

按硝石65%、木炭20%、硫磺15%比例混合,使用石臼捣磨极细的粉末,掺入10%铁砂提升破片杀伤力,部分改进型加入松脂粉末增强燃烧效果,到这儿算是火药配制?完成。

然后就是分层填装?。

底层铺设1厚草木灰防潮层,中层分三次填入150g黑火药,每层用木杵压实,顶层插入竹管制成的引信管,内置硝酸钾浸泡过的药捻。

最后,用松脂混合蜂蜡密封装药口,趁热将马尾绳根部嵌入密封层形成气密结构,弹体表面涂抹生漆防潮,部分紧急生产的改用猪血混合石灰替代。

这种所谓的手榴弹采用?延时引信?设计,投掷时通过拉拽动作激活内部火帽,无需手动点火(部分早期型号陶雷因工艺限制,需在投掷前额外点燃外露引线)。

江河看着他们搞了三个这么样的玩意儿,只有两颗炸响。

投掷现场,陶雷填充的粗制黑火药燃烧速度较慢,爆炸时形成直径约2米的火球,伴随大量灰白色硝烟,瞧着声势比较吓人。

但因为马尾手榴弹采用粗陶烧制,爆炸时产生不规则的尖锐碎陶片,与金属弹体相比,由于缺乏标准化的预制破片槽,部分陶雷爆炸后仅裂成两三块大碎片,杀伤范围只有至3-5米。这种特性使其更适合引燃粮草、建筑等目标,而非直接杀伤。

怎么说呢,这东西也就是聊胜于无吧。

又看到几支老旧的汉阳造射出的子弹接连脱靶,江河拉着长音喝起了彩:“好——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