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的蕴藻浜防线已是日新月异。
绵延二十公里的区域范围内,东起江湾南,西至南翔东,部署着中央军将近七个半师的兵力。
在这片土地上,无论是溪河水树,还是镇村庙庄,尽数挖满了战壕,一片连着一片,日本人就是从侦察机上俯瞰也能得知,中国军队已经选好了决战之地。
陈烈的14师进驻刘行之后,竹石清将目光放在了蕴藻浜沿线的林家宅。
林家宅位于宝山正南,杨行以东,跨越蕴藻浜,对面即是宝沪公路,江湾镇横亘其间。
据情报显示,这里的驻军应当是日军第三师团第34联队田上八郎所属。
但具体布置了多少兵力,中方的情报人员并没有获悉。
之所以选取这里作为发兵点,原因很简单。
这里与庞大的蕴藻浜防线毗邻,能保证补给线的持续供给,此外,是多处要道的俯视点,出兵较为便利,最后就是,避开了此时日军所有的进攻重点,是个世外桃源。
清晨,预备营便从刘行出发,先向东转进,随后沿河路北上,一路穿越友军的战线。
蕴藻浜防线的情况可堪壮观。
漫天的沙尘下,战士们挥汗如雨,扬起而又落下的铲子与铁刀,硬生生在这个土地松软之地,刨出一道道沟壑分明的壕线。
这里的战士们精神饱满,为人热情,他们都是从外地调来,对于印象中的上海,还带着朦胧的滤镜。
他们暂时还不知道,那座引以为傲的东方洋场,此时已经黑云密布。
河面上,每隔二三里就会出现一座坚实的浮桥,以供两侧通行。
没错,蕴藻浜防线是以两岸为基础,在陈诚的预设计划里,倘若西岸失守,则所有部队进入东岸既定阵地,死守上海。
只是此时,东岸的工事建设属于二期工程,暂时还是一片荒地。
竹石清领着队伍大摇大摆地走,冥冥中,他认为这是淞沪会战中他个人最高光的时刻。
独领千军,战区直辖...
这是无数黄埔子弟毕业前的梦想。
战场上曾有一个老兵说:“你想成为精锐,首先你要把自己当成精锐。”
沿途经过的阵地,驻扎的部队大多为各编制的营级单位,看到预备营路过,常常也会送上一些吃的喝的,领兵的营长也会和竹石清聊上几句。
偶尔带两个亲兵,跟着竹石清走上一段,聊着聊着,就会张大嘴巴,连连表示羡慕。
“真有本事!石清兄弟,跟你们比,我们四营,那真是后娘养的。”
路过最北端的阵地时,56师的一个名为穆志行的营长,在听到了预备营的事迹之后,惊讶地发出感叹。
走在砂石路上,竹石清好奇地问道:“穆营长,你一个营有多少人马?”
“三百来人,前阵子和鬼子在江湾干了一仗,伤了不少弟兄。”穆志行背着手,摇了摇头,随后看向竹石清的身后,叹道,“和你们预备营真是不能比啊...”
身在调整师中的穆志行,无数个夜晚都沉浸在自己当上中央军营长的喜悦之中,直到今天看到了预备营,他才知道,所谓嫡系,只有更,没有最。
竹石清瞥见了远处河网上排列的浮桥,顺嘴问道:“穆兄,江湾已经失守,东岸又没有预设阵地,提前造浮桥,会不会有些风险?”
穆志行摇了摇头道:“很快就会有的,弟兄们正在日夜赶工。”
“我是说,日军从江湾方向杀来。”竹石清解释道。
毕竟,曾经他经历过这一幕,旁边的许大勇听到这更是虎躯一震,脸色微变。
穆志行还是摇头,笑道:“石清兄弟,对岸的友军很靠谱,他们的装备不比你们差,现在牢牢地守在江湾以西。”
竹石清抿了抿嘴,来了兴趣,问道:“是哪支部队?”
“教导总队。”
穆志行一字一顿道,随后补充道,“教导总队一团在闸北,二团,就在我们对岸。”
竹石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脑子里浮现出曾经那位教官在清凉山授课时的场景,随后笑道:“如果是教导总队的话,的确没什么问题。”
两人并肩同行了一段,已然是到了战壕的尽头,穆志行的脚步稍稍放缓,边走还边提醒旁边的战士道:
“你小子,没事搁那写什么东西,先把战壕挖夯实了!”
竹石清顺眼望去,壕坑里一个面色发青的战士,黝黑皲裂的手正拿着一支钢笔,伏在地上写着些什么,听到营长训话,他赶紧收起本子,起身敬礼,也不说话,默默地抄起旁边的短锹,开始拍打战壕表面的土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