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对于这些学子的一些疑惑,只要不是太过偏离学术等方面的内容,又或者问的太出格的,王辰都会乐意回答。
毕竟先前也说了嘛,往后等自己执掌朝政的时候,这些文化人那就是王辰的铁杆支持者。
左右讲点学术上的东西,又不是什么费劲的事,举手之劳却能收获数倍的回报,这又何乐而不为呢?
所以对于这些人的一些疑惑,王辰还是很乐意进行解答的。
所以随着众人这么一路簇拥着前行,气氛倒是逐渐热烈了起来,原本走在外围的那些学生们都拼命的往内圈凑,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。
等到快要来到国子监靠近最后面的几间官署之时,还是最开始那个学生。
“王状元,开始听那几位守在门口的士兵称呼您为主簿,莫非您接下来就要到国子监任职了吗?”
王辰笑着点了点头,给出了肯定的回答。
“不错,正是由于我上奏天子,请求重开国子监,并且扩大招收学生的人数和调整相应的比例。”
“陛下认为我在奏折上所说的内容,颇有可行之处,所以调任我为国子监主簿,接下来的一段时间,我就负责监督各位了。”
王辰话音刚落,人群中顿时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欢呼声。
时不时的还能听到有人发出“陛下圣明”的叫喊。
这些学生欢呼不是没有理由的,王辰能够担任国子监主簿,对他们而言是分量相当足的好消息。
毕竟这样一来,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,有什么想要请教或者询问的问题,就能够近水楼台了。
虽然给他们讲课的博士和助教,也都是颇有学识的大儒,再不济那也是一方有名望的文化人。
但毕竟这种东西,讲究一个现实崇拜。
你跟他们说这位是来自哪里,出身哪一家的知名大儒。
讲道理,要是家里没点家世渊源的,搞不好还真不是特别有感觉,只当是个牛逼人物,尊敬就完事了。
但王辰就是活生生站在他们面前,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。
人家这个状元的身份可不是做假的,而且事后朝廷披露出来的诗和文章,令天下人为之拜服,无人能够说出半点瑕疵。
这样的现实例子摆在面前,可比那些距离稍远,略带一点飘渺性的大牛,要来的直接多了。
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在这些学生的心中,是把王辰当做自己人的。
大家都是参加了同一届科举考试的人,虽然他们没考中,但这不妨碍把王辰认知为一伙人。
如果这位亲密战友,和自己等人一边的状元郎,能够成为监督他们的国子监主簿,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。
这样一来,他们这些寒门子弟,在国子监学习的过程当中,也就算是找到了一个依靠。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