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0章 竞标会(1 / 2)

如今西军已坐拥一块稳固地盘,萧云骧便打算制作简便利落的西军军装。

起初他想采用后世军警的大盖帽,可大盖帽前的硬质塑料片依赖石油化工业,这在当时的中国,尤其是西军,根本无法生产。

只得退而求其次,转而考虑美国西部牛仔那种耐磨的帆布工装裤,然而这种布料虽在美国已大范围推广,但当时中国仍以手工织布机为主,难以大规模生产。

正当萧云骧无计可施时,重庆府书吏顾闻舟带着他的要求,跑遍重庆城的制衣坊和布料店,向行业熟手多方请教,最终得出一个折中的方案:

用扎染粗麻布加铜线代替工装帆布加铆钉;上衣采用棉布,腰间扎牛皮带,便于挂刺刀;腰旁各配一个牛皮口袋,用以放置火药、枪子等杂物;牛仔帽可用毡帽替代,毡帽制作工艺宋代就已存在,稍作形状改变即可。

四川本就是麻布产地,麻布原料和制作工艺成熟,大规模生产毫无困难。而且,麻布比棉布更耐磨、更便宜,更适合军队大规模装备。

萧云骧收到顾闻舟的建议后,当即批准,并将他擢升为重庆府正八品经历,专门负责重庆军服制作事宜。今日的招标会便由他主持。

萧云骧与左宗棠走进江汇楼,径直上到二楼预定的雅间坐下。楼下大厅里,多余的桌子已被挪开,只留下数排椅子,对着大门的一侧摆着一张长条桌,墙面上挂着横幅,写着“西军军服竞标会(重庆)”。

大厅里此时已坐满了人,又等了一会,顾闻舟带着两个助手匆匆赶来。

他向诸位东家掌柜团团作揖。

“各位,重庆府此次需要五万套军服,用材用料及工艺标准,前几日标书已发给大家,想必各位心中有数。制作工期为半年,大家先想想自己能否承接。”

“此次请大家来,就是当场敲定价格,价低者得。丑话说在前头,质量必须达标,否则违约罚款事小,耽误军务可要坐牢杀头的。”

左宗棠看着品书吏直接提拔到八品经历的人?”萧云骧点头。

也难怪左宗棠惊讶,自隋唐科举实行以来,历代官吏之间存在巨大鸿沟,吏员晋升为有品级的官员难如登天。

以满清为例,官员选拔以科举为“正途”,吏员入仕为“异途”。

吏员即便通过五年服务期后的考试,最高只能担任从九品官职,而科举进士初始授职可达正七品。吏员还有晋升天花板,终生难入中高层官场,如《大清会典》规定,吏员出身者不得担任知府以上职务。

对比刘墉(科举进士)46年升至正一品,整个满清一朝,吏员出身的最高纪录仅为正五品。

此外,吏员实务能力与晋升脱节,他们精于文书、钱粮等具体事务,但晋升考核侧重经学策论,导致“能办事者不善应试”的现象,如四川巴县档案记载,80%的吏员通不过《四书》义理测试。

吏员还俸禄微薄,大部分吏员年俸仅6-12两白银,同期湘军普通士兵年俸50两,这迫使他们依赖“陋规”收入,而这种灰色收入又会成为晋升考核的污点。

满清除了上述历代普遍存在的官吏区别外,还有独特制度。

一是对汉人吏员普遍压制,满人吏员可通过“笔帖式”途径快速晋升(平均晋升速度比汉吏快3倍),而汉人吏员多困于地方,如乾隆朝汉吏晋升知府者不足旗人吏员的1\/56。

二是捐纳制度冲击,清中叶后,富商通过捐纳直接获取官职(如500两白银可捐知县候补),挤压吏员晋升空间,道光年间,江浙地区候补官中捐纳出身者占73%,吏员仅占9%。

除了显性压制措施,还有隐形枷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