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8章 秋(1 / 2)

民国二十六年,九月十五日,预备营撤至南翔整训。

九月十七日,日军攻陷嘉定。

随后,第三师团分兵两路,自浏河南下,自嘉定西进,夹击太仓。

九月十九日,太仓失守。

二十日,日军开始向常熟进兵,常熟危急。

自此,日军已经对于沪宁铁路的东西两段——无锡和昆山形成威逼,但凡有一路坚守不住,沪宁铁路将会被切断。

此时已过盛夏,濒临早秋。

在许多战士眼里,淞沪会战像是一场噩梦,一个做不完的噩梦,似乎过去,还没有在一块区域打这么久的先例,登陆的日军像是病毒,又像是梦魇,搅得这片土地民不聊生,百姓难以入眠。

但对于另一部分战士来说,淞沪会战同样也是新鲜的开始,是抗战的初战,正如在九月十七日正式抵达淞沪战场的第十九集团军。

这支陈诚一直在等待的部队,终究还是晚了一步,当西南地区的地方军投入战场后,嘉定已经失守,正面防守的三个师溃散南逃。

新到战场的第二军李延年部,被陈诚部署在安亭至嘉定的路段上,他们接到的死命令也只有一个,那就是守住沪宁铁路。

还有上万的军队正乘坐着火车,在沪宁线上奔驰到来淞沪战场。

老蒋也针对战局重新调整各线编制,将第十九集团军,第十五集团军统一编为左翼集团军,陈诚任集团军长官兼任前敌总指挥。

战区方面,由顾祝同担任副司令长官,右翼集团军依旧由粤军领袖张发奎担任,新编入刘建绪的第十集团军。

自此,淞沪战场上已投入的中国军队总数已经超过了五十万人,动用全国所有能战部队的四分之一。

中央军百分之八十都投入了这场战役,尽管如今的结果仍不理想。

预备营如今的驻地,位于南翔火车站之西,安亭之东,贴着铁路,竹石清每日都能听见蒸汽机喷鸣的声音,一辆辆火车从远方乌乌滚滚开来,将一批批新面孔投递在这冲积平原上,随后又隆隆地开走。

不知不觉间,气温已没有那么炎热,深夜和拂晓甚至会感觉到一丝寒意,军中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,近日来,报纸上似乎说,太原的战事也不顺利,鬼子已经侵入山西了。

稍微有点文化的战士,能感觉到这山河之间的无奈与苍茫,时常捧着报纸苦叹,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兵,只能成窝成窝地聚在一起,憧憬着讨老婆是什么滋味。

这一周里,日军的进攻重心逐渐向西,西面是左翼军的薄弱处,碰上日军主力,不说望风而降,但也独木难支,大面积的土地沦丧,让各属地的百姓陷入了一种绝望的情绪之中。

一些报媒在这个时候冒出,开始咒骂前线的将士们作战不力,丧师失地,可耻可恨。不知在无数个昼夜中,抱着枪发着抖在日军炮火下咬牙坚持的将士们,看到这些消息该作何感想,只能说,还好他们目不识丁。

竹石清整日看报,看到这类消息都直接将报纸扔掉,遇到这种情况无非有两种原因,一种是利欲熏心的记者故意逆反主流抖机灵赚销量,二种是政敌从中作祟宣传思想。

乱,太乱了。

要是有人去南京看一看,就会知道,世道乱成了什么样。

好在陈诚一如既往地支持预备营,在休整的第四天,各类装备按部就班地运输而至,老战士早已习惯,溃兵们依旧吃惊,要不是最近军政部忙着呢,陈诚高低给竹石清扩编成团。

给竹石清的任务也很简单——“留守,监视,机动。”

至少这一战后,陈诚绝不会轻易拿预备营这个宝贝疙瘩去打堑壕战了。

56师师长刘尚志在全体军事会议上挨了陈诚的批,顺便把228团团长给撸了....

九月二十日。

一个脸上带着疙瘩,皮肤微微发皱,但却身着干净崭新军装的人,眼神里充满着坚毅,左腋下还夹着一床被褥。

“请问,这里是预备营吗?”

“你是...?”

执勤的哨兵看着这人长得五大三粗,脸色严峻,凶意外露,当场有些说不出话,但看见这人的肩上扛着上尉军衔,还是诺诺反问道。

“我叫方文坚,你好。”

方文坚微微一笑,伸出右手,向这位战士握了握手,“我找竹石清。”

“我们营长?”哨兵只感觉手被捏的生疼,“营长在里边,我得通报一声,你在这等等。”

“快去吧。”方文坚咧嘴道,“可别让我等太久!”

哨兵不敢懈怠,和右手边另一个哨兵对视一眼后,他才一溜烟跑到营部,营部里,竹石清正在和几个连长分烟抽。

“营长,外面有人找!”

“有人找?”

竹石清一愣,“什么人?”

“是个军官,说自己叫方文坚,点名道姓找营长你呢。”

“谁?”竹石清眨了下眼,“方文坚?”

“对。”

“走走走,带我去!”

竹石清一下子将准备发出去的一盒烟收入怀中,几个连长正在前边翘首以盼的手这个时候尴尬地悬在了空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