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小说 > 修真小说 > 民国:烽火1937 > 第279章 小救火队长和大救火队长

第279章 小救火队长和大救火队长(1 / 2)

十一月十八日下午三点。

老蒋收拾心情,率侍从室主任钱大钧以及官邸相关人员,走出清凉山,乘着十余辆小轿车,最后一次巡视各处城郭,所谓巡视,也并非是看工事构建情况,而是最后看一眼各个城墙的样子罢了。

这样容易营造悲戚伤感的氛围。

车队沿广州路到中山路,径直向东抵达中山门附近,如今的南京,街面上没有行人,没有贩夫走卒,只有荷枪实弹的军队,或正规军,或淞沪流亡下来的无人问津的溃兵,他们通常抱着步枪,窝在城市的一角,因为渡口早已关闭,而中央军的部队也不愿意接纳他们。

出中山门后,老蒋没有直接前往中山陵,而是绕路到陵园新村、灵芥寺,而原先分布在这山坡上的高级军政要员的气派别墅,此时早已人去楼空,车队最后才缓缓往中山陵开去,梧桐叶铺满了街道,绿荫掩映下的美龄宫显得格外凄寒。

在中山陵足足待足一个小时,老蒋才惆怅地离开,十分应景的是,这个下午,日军的飞机没有轰炸,蓝天上没有成群的黑点,“美龄”号专机在下午五点起飞,伴着即将到来的晚霞,老蒋去了庐山。

十一月十八日晚上六点。

国民政府同时向内外宣布——迁都重庆,抵抗到底。

烂摊子留给了南京卫戍军。

唐生智站在中山门的城头,眺望着远方的紫金山,紫金山笼罩在一片白雾之中,此时,各路军政大员也已经相继离去,几日前,他在会议上信誓旦旦地表示,要死守先总理之陵墓,如今,他又在想什么呢?

傍晚已至,日薄西山,江防军司令刘兴快步爬上城墙,冲唐生智喊道:“唐长官,江阴急报,日军已经是第三日强攻,第16师团水陆并进,要塞失守已在旦夕之间。”

“如今已经抵达的部队有哪些?”唐生智侧头问道。

“103师刚刚乘火车抵达浦口。”刘兴略加思索后答道。

“103师?黔军?”唐生智眯了眯眼,外来部队临时抵达,他压根对这支部队没有任何了解,别说什么编制是否齐整,武器是否充沛,就连师长叫什么,他都没搞清楚,但战局骤紧下,他说道,“黔军就黔军,马上告诉103师,增援江阴!”

“是!”刘兴敬了个礼,迅速离去。

言罢,唐生智神色忧郁,看向远天的余晖,时下,南线的主战场在广泗、湖州,由川军唐式遵的第23集团军迎敌。北线的战场在江阴常州,由粤军83军邓龙光所部驻守。

暮色到来,整编后的南京卫戍军,和日军交兵的先头主力,是川军、粤军和黔军。

....

次日清晨,竹石清起了个早,披上妮子大衣,叫上穆枫这个司机,乘着军用吉普车,就往国民政府的边上的参谋本部去,迁都之后,行政院、国府大楼基本上都只剩下房子了,南京卫戍司令部放在了曾经的国民政府大院,警备司令部放在了参谋本部。

按照老蒋的指示,竹石清这个团,应当直接向宪兵司令萧山令报到,驻防南京的这短暂日子里,三团的一众弟兄也得以喘口气,许多人在战火连天的世界里快泡足四个月,耳朵都被炮弹震出茧子了,这也算是放了个假?

“就是这——”

车开到国府路的第二个口子,竹石清拍了拍穆枫的肩膀,“可以停车了。”

“到参谋本部了么?”穆枫下意识地把脑袋伸出车窗,四处打量道。

“放心吧,这算是我家了,以前来了无数趟。”竹石清微微一笑,开门下车,刚准备进去,萧山令已经笑盈盈地迎了出来。

“竹石清——”萧山令把每一个字都拖长了声音,“可算是等到你了,三团驻地都安排好了吗?”

竹石清赶紧敬了个礼,顺带着瞄了一番这位少将军官,萧山令长得很板正,双眸有神,鼻下带着一小撮胡子,远远看去,似乎和二十九军的张自忠师长有点神似:“萧司令,这段时间,多多关照!”

“不用讲这么多礼数了。”

萧山令大大咧咧地把竹石清一拉,没有往司令部里面进,反倒是往街上走,“你来了,我就放心了,你是不知道,为了布防这南京城,我有多犯愁!”

竹石清还有些发懵呢,萧山令的大手就揽了上来,像逮小鸡似的,俩人一前一后往国府路上走去,穆枫刚停好车,顺道着跟在俩人屁股后边,除此之外,司令部门口站着的警卫排非常有眼力见地跟上,不出意料,萧司令又开始巡城了。

萧山令在1929年的时候就是南京宪兵司令部的参谋,在南京一晃八年,这个湖南人也胜似南京人了。

“话说,昨晚雨庵没骂我吧?”

走出一里地后,萧山令侧头看向竹石清。

“没有,邱长官想骂人的话,估计就直接打电话过来了。”

竹石清调侃式地回复一句,但实际上,邱清泉是骂了人的,只是骂的不是萧山令,他狂拍了好几下桌子,连说了几声胡闹!

“哈哈,你说的也是。”萧山令乐呵呵道,“我记得石清你一直都在南京,那我就不和你介绍这儿的情况了,你比我熟。”

竹石清抿嘴笑笑,也把手负在身后,向四方瞥了瞥之后,叹道:

“南京萧条了不少呢,以前这国府路上,黄包车能塞满街道,路边的小摊没事就骂上几句,但是碰上公务黑色小轿车又只能纷纷闭嘴。”

“是啊。”萧山令也叹息一声,“你知道现在哪里人最多吗?”

“哪里?”

“清真寺门口的米铺,下关的澄平码头、还有...新街口广场。”

竹石清本想追问,但仔细一想,答案似乎也显而易见,虽然路上不见行人,但却能看见尸体,宪兵每天早上都会沿着主干路四处巡视,几乎每过半天,南京就会多出许多无名尸体,他们可能是饿死的本地人,也可能是逃到南京无枝可依的外乡人,可能是军人,也可能是平民。

国民政府撤走了,意味着城市秩序也丧失了,所谓南京的战时状态,不仅仅只是军事管制这么简单,粮食、坊市、甚至连交通都受到管制,而为了支援淞沪战场,内政部早就把南京搜刮的没有余粮了,大员们此番卷资跑路,又把出路一断,丝毫没有考虑这几十万百姓的死活。

“新街口广场是怎么回事?”竹石清抬首问道。

“溃兵。”萧山令直视前方说道,“大部分都是淞沪下来的,没有部队收容,也撤不出去,就都聚集在新街口那,每天我派点伙夫去做粥,但现在粮食紧缺,保得了上顿保不了下顿。”

“这样的南京...”竹石清苦闷地自语道,“都不需要日军动手,困上一个月,基本上自己也玩完了。”

“这就是我目前思考的问题。”萧山令忽然站定身子,扭头意味深长地盯着竹石清,缓声开口道,“石清,我知道你是委座眼里的红人,也知道他为什么派你来我这,我看过你的事迹,我知道你不是畏死的人,不论以后如何,现在我希望你能协助我,为南京多做点什么。”

竹石清一怔,有些动容,敬了个礼锵锵言道:“南京也是我的南京,是中国人的南京,司令所言,军人职责所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