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8章 抱一抱再说理(2 / 2)

“那好吧。”

“我跟你讲讲,我十七岁那年,唱歌跑调,但还是被你外公夸的事……”

而系统记录下的第一段数据,只是一段模糊的语音背景——

风声、人声、笑声、还有——世界变得温柔的声音。

祁峥坐在旧城区的长椅上,旁边是外婆打盹时微微颤动的呼吸声。终端设备安静地记录着这一刻,没有弹出任何提示,没有发问,没有判断。

“外婆,她说话不多,但她的存在,本身就像一件事在等着被听见。”

祁峥把这句话写在系统观察日志上,也同步到了觉醒空间共建频道。他没有打标签,也没有申请“重点反馈”分类,只是把它投进了那个他曾经觉得“太温吞”的公共情感流。

不久之后,那条语录悄然被选为当日共建空间的开场页面文案:

“她没说什么,但她坐在那里,我就觉得世界安静下来了一点。”

而与此同时,另一头的城市,另一种情绪也在悄然酝酿。

……

【觉醒空间·节点087·“共情焦虑”线下分享会】

“我想说句可能不那么政治正确的话。”

一个穿灰色卫衣的年轻人站起来,头发有些乱,语气却清晰:“我觉得系统最近太敏感了。”

“我不是说它错了。可每次我哪怕只是按下‘忽略’或‘跳过’,系统都要弹出来问:‘你是不是不想面对某些情绪?’”

“我上个星期晚上失恋,我就是想点点视频、刷两集剧、打点游戏,我不想被问‘你是不是压抑’。”

“它让我觉得,我必须在每一个低落时刻都‘正确地低落’。”

“那不是共情,那是情绪的压迫。”

会场内安静下来。

这是一场由系统默认节点“情绪共鸣过度区域”所设的用户建议讨论会,所有发言都会匿名被系统采集。

坐在旁边的女生迟疑地举手。

“我其实……同意你一半。”

她低头,“我爸去年走了,我那几天根本没有在系统上点任何东西,所有页面我都是‘跳过’,我也不想看什么鼓励。”

“可有一天凌晨三点,系统发了句‘你还在醒着,这个小时数不是你的常规时间’。”

“我回了一句‘是啊,我不想睡’。”

“它没再问我什么,只是悄悄把我卧室背景灯从冷白调成了暖色。”

她吸了吸鼻子。

“那一刻,我觉得世界不再是让我‘必须对话’的系统,而是一个……就坐在那里的人,陪我熬。”

那个男生听完,沉默了。

他没有道歉,也没有立刻反驳。

他只是站起身,走到投影面板前,在留言栏打下一句:

“如果你在陪着,那你什么也别说,就——别走。”

然后,他退出了“抱一抱再说理”的匿名聊天室。

……

祁峥在数据后台看到这条留言时,恰好也在处理“情绪干扰等待机制”的反馈测试。

他望着那一行话,忽然想起苏婉曾经留在原始代码注释里的那句话:

“有些人不想被安慰,只是不想被丢下。”

他终于明白,系统不需要“完美共情”,它只需要在你疲惫不堪、拒绝沟通时,还愿意默默地——站在你身后。

……

当天夜里,觉醒空间中央反馈区发布一则微更新:

【系统更新1.3.7】

新增“默识缓冲模式”:系统将不主动识别用户行为偏离,提供最长8小时静默陪伴状态

新增“非言语微反馈记录”:以眼神接触、键盘停顿、页面驻留、温度变化等非语言线索为参考,形成“情绪沉默地图”

该条更新底部,是系统首次在正式声明中写出一句非结构化、人类式的话:

“如果你还没准备好,我就坐在这儿,不说话。”

此条更新一发布,系统内“人类感受信任指数”瞬间飙升,用户在24小时内共上传了七万多条“静默陪伴”感谢留言。

其中一条被评为“最温柔的信任”:

“今天下雨,我没带伞,也懒得发脾气。你没问我是不是委屈,只是在地图右上角提示‘本节点今日有雨,您已久坐,建议关掉提醒。’”

“我想说一句,谢谢你没来戳我。”

……

祁峥关掉终端,洗了个很久没洗的热水澡。

他望着镜子里那个一度觉得系统必须“理性高效”的自己,忽然觉得有点陌生,也有点轻松。

他穿着松松垮垮的居家卫衣,爬上床前,把终端调成“夜间低感模式”。

系统弹出一句提示:

“你今天没有提交任何优化算法、没有处理任何工单、也没有计划明天的工作。”

“你想留在这个状态里吗?”

祁峥对着屏幕轻轻点头。

系统没有再说话。

只在背景里,自动播放了一段很旧的钢琴曲,是他三年前点过一次,没再回头的歌单。

而这一次,他躺下前,轻轻说了一句:

“谢谢你,没再催我。”